<em id="9fga1"><strike id="9fga1"></strike></em><progress id="9fga1"></progress>

<button id="9fga1"><object id="9fga1"><menuitem id="9fga1"></menuitem></object></button>

當前位置 主頁 > 站長資源大全 > iis7百科 >

    Jack Kilby,一個靠智慧和自己的專業領域成就改變了世界的人

    欄目:iis7百科 時間:2019-12-20 11:24

      杰克·基爾比簡介
      杰克·基爾比,英文名Jack Kilby,生卒年:1923年11月8日-2005年6月20日。
      杰克·基爾比是集成電路的兩位發明者之一,另一位是羅伯特·諾伊斯(Robert Noyce)。
      杰克·基爾比和羅伯特·諾伊斯在1958-1959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硅集成電路。
      基爾比在1958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。在2000年,他的發明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      這是一個遲來4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。這份殊榮,也因為得獎時間相隔愈久,也就愈突顯他的成就。迄今為止,正全面改造人類的個人電腦、移動電話等3C產品,都源于他的發明。
           
      集成電路起因
      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,它是一個占地150平方米、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,里面的電路使用了17468只電子管、7200只電阻、10000只電容、50萬條線,耗電量150千瓦。顯然,占用面積大、無法移動是它最直觀和突出的問題;如果能把這些電子元件和連線集成在一小塊載體上該有多好!
      英國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達默,他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:可以把電子線路中的分立元器件,集中制作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,一小塊晶片就是一個完整電路,這樣一來,電子線路的體積就可大大縮小,可靠性大幅提高。這就是初期集成電路的構想,晶體管的發明使這種想法成為了可能。
      很多科學家也同步開始了對“集成電路”的研究,這便有了杰克·基爾比的鍺集成電路和羅伯特·諾伊斯的硅集成電路。
      基爾比與集成電路
      當時在德州儀器專注電路小型化研究的基爾比,利用多數同事放假、無人打擾的兩周思考難題。就在貝爾實驗室慶祝發明電晶體十周年后一個月,基爾比靈光涌現,在辦公室寫下五頁關鍵性的實驗日志。
      基爾比的新概念,是利用單獨一片硅做出完整的電路,如此可把電路縮到極小。當時同業都懷疑這想法是否可行,“我為不少技術論壇帶來娛樂效果”基爾比在他所著“IC的誕生”一文中形容。
      不過,德州儀器始終支持基爾比。事實證明,從基爾比的第一顆晶片開始,半導體的制程技術就不斷更新。到英特爾推出Pentium微處理器時,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已經高達三百萬顆。而十美元現在可以買到兩千萬個電晶體。
      半導體業中著名的“摩爾定律”-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數量,每十八個月擴充一倍,持續三十五年,至今力道不竭。這股強大動力,使各種電子產品爆炸性地走向輕薄短小與多工。個人電腦、移動電話等3C產品正全面改造人類生活。
      全球半導體業產值達到一千四百億美元,未來三年還要以兩位數的速度成長;鶢柋鹊陌l明仍在持續發酵。
      “有極少數人憑借他們的智慧和專業領域的成就改變了這個世界,杰克·基爾比就是其中之一。”
国外网禁泑女网站1300部